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一店一策”提升零售业发展水平

体育正文 219 0

“一店一策”提升零售业发展水平

“一店一策”提升零售业发展水平

大连市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赵家村党总支书记高宪良(中(zhōng))盘活(pánhuó)村里闲置厂房,创办服装加工厂,为村民(cūnmín)创造就业岗位。 图片由辽宁日报记者曲宏摄 “嗒嗒嗒!”6月中旬,在(zài)大连市普兰店区杨树房街道赵家村服装加工厂里传来缝纫机(féngrènjī)轻快的声音(shēngyīn)。几十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正踩着缝纫机穿针引线,来自大杨集团的技术人员在宽敞的车间(chējiān)里来回指导工人操作。 这个服装加工厂是赵家村党组织领办(lǐngbàn)的合作社与大杨集团通过搭建“社企(shèqǐ)联盟”取得的成果之一。 为解决新型集体经济(jīngjì)组织(zǔzhī)规模小、产业链不长、外联市场不足等问题,大连市积极(jījí)推进“社企联盟”,形成千社对接千企(qiānqǐ)的“社企联盟”规模效应,走出一条党组织引领、村级经济做强、社企抱团发展的党群共同致富新路子。 大连市是如何推进“社企(shèqǐ)联盟”的?如今效果如何?近日,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(cǎifǎng)。 一家村服装加工厂怎样从亏损到(dào)盈利 说起村里这个服装加工厂的兴衰,赵家(zhàojiā)村党总支书记高宪良颇为感慨(gǎnkǎi)。 想让村民们真正过(guò)上好日子,必须让赵家(zhàojiā)村集体经济有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,得让村民农闲时也有来钱道儿。为此,高宪良将目光瞄准了(le)盘活闲置(xiánzhì)厂房创办服装(fúzhuāng)加工厂。赵家村干服装加工业的底气,来自位于家乡(jiāxiāng)的主营业务为服装制造的大杨集团。2022年12月(yuè),赵家村启动(qǐdòng)闲置厂房改造,但厂房破烂不堪,连窗户都没有,盘活这个闲置厂房要投入140多万元(duōwànyuán)。高宪良带领村干部齐上阵,村里的瓦工、木工、力工(lìgōng)也来了,大家起早贪黑地干了81天,为村集体省了40万元。2023年3月,赵家村又盘活辖区内一家原服装加工厂闲置厂房, 2023年6月,服装加工厂开始挂牌投产,大杨集团和赵家村达成“社企联盟”,从(cóng)设备、订单、技术方面全力支持赵家村服装加工产业。 虽有大杨集团的(de)支持,但前三个月工厂还是(háishì)亏损了20多万元,第四个月工资都开不出来了。为啥会这样(zhèyàng)?高宪良苦苦思索,他和村干部带头(dàitóu)下车间一边帮干活儿一边找(zhǎo)原因。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,原来是工人熟练程度不够,制约了效益提高。经过一番努力,当年12月,服装加工厂扭亏为盈。 赵家村村民刘金萍和丈夫都在厂里干活儿,刘金萍小心又熟练地画着商标和洗标的(de)位置,她丈夫在熨烫裤兜,两人每月收入近万元。如今工厂(gōngchǎng)扩大到(dào)有(yǒu)60多名员工的规模,大部分是本村村民,也有邻村村民,人均月工资5000多元。清水河村村民高有意一天干8个(gè)小时,还能干点儿家里农活儿,一个月收入四五千元。 如今,工厂从一条生产线发展到两条生产线,工人技能也提高(tígāo)了,2024年销售额达320多万元,为村集体(jítǐ)增收25万元,仅员工工资就(jiù)发了276万元。大杨集团起初不敢(bùgǎn)下的高端服装(fúzhuāng)订单也给了工厂。大杨集团质量检查人员说:“工人的技能提升了,服装质量也越来越好了。” 一座平岛村(dǎocūn)怎样从负债千万到富裕 在(zài)北纬39度(dù)、东经122度的大连平岛海域里,坐落着鑫玉龙国家级海洋牧场。站在岸边,远处蓝色的网箱一眼望不到边。北纬39度灯塔和牧场南边的小长山、大长山隐约可见,东西侧是由人工(réngōng)橙色防浪墙筑起的一道(yīdào)长15公里的屏障,这里(zhèlǐ)有牧场租给渔民养殖海参的3万亩天然海域,海面下则是鑫玉龙公司的养殖基地。 2002年,大连市普兰店区皮口街道平(píng)岛村合作社和鑫玉龙公司(gōngsī)结成社企联盟,村里给鑫玉龙公司提供海域,作为村里参股股份,鑫玉龙公司向村(xiàngcūn)集体交纳租金。鑫玉龙公司做海参育苗、加工、销售整个(zhěnggè)产业链,销往全国各地,还给农户种苗,定向回收(huíshōu)。在公司一块展示海洋牧场数据(shùjù)的电子屏幕前,时时更新着风向、风速、气温、水质等(děng)监测数据,“我们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,渔民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自己的养殖工作。”鑫玉龙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梓尧介绍。 海洋牧场实行绿色养殖,建成(jiànchéng)2000组智能渔排式柔性网箱。以前农户大多在海参圈里养殖,而在海里养殖的(de)亩产能达到圈里养殖的5倍左右。如今的平岛村村民不仅(bùjǐn)有海域租金(zūjīn),还可返岛就业,赚务工费,现在返岛就业农户达300多人。 2004年平岛村集体负债1700多万元,现在平岛村每年有分红(fēnhóng)。2023年,平岛村收入突破5000万元,仅鑫(jǐnxīn)玉龙公司租金就有100万元,平岛村也变成了(le)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 一片荒地怎样从废弃到蓝莓产业园区(qū) 在大连市金普新区登沙河街道阿尔滨村农业产业园里,36个蓝莓(lánméi)(lánméi)大棚进入了采摘尾声。其中(qízhōng)的16个大棚上清晰地标注着不同村的名字。在最后的一个棚里还有半棚(bànpéng)晚熟蓝莓,中振新民农业有限公司经理于建在大棚里查看着蓝莓长势。 这片园区(yuánqū)曾被一家公司承包,但因无力承担租金(zūjīn),荒废后交由登沙河(shāhé)街道管理。为了盘活这片土地,去年6月,登沙河街道助推(zhùtuī)16个村(社区)与中振新民农业有限公司合作(hézuò)经营蓝莓大棚项目(xiàngmù),签约7年,迈出“村企合作”第一步。村里不投一分钱,中振新民农业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新建大棚,将16个蓝莓大棚交给16个村负责(fùzé)种植、养护、采摘等日常管理,每个村认领一个大棚,公司负责技术指导。每年村企分成,土地租金由企业支付。 在此基础上,去年又新建了20个大棚,如今的产业园规模相当可观。现在,每个村指派技术员(jìshùyuán)负责(fùzé)管理,公司负责培训技术员,并承担技术员每月2000元的薪酬(xīnchóu)。 阿尔滨村党委委员车悦非常认可这种(zhèzhǒng)合作模式:“因为采用的种植技术好,蓝莓成熟早(zǎo),卖得贵。我们统一(tǒngyī)(tǒngyī)采摘统一卖,春节前一斤卖了260元。同时,蓝莓产业还带动了村民就业。”于建接过话茬儿(huàcháér)说:“公司至今已付了30多万元人工费。今年10月份蓝莓开花,到(dào)明年5月初,人工费预计还得200万元。虽然人工费不少,但合作前景我们很看好。” 登沙河街道的蓝莓产业如今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(fāzhǎn)链条,这是大连市搭建(dājiàn)社企联盟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果之一。大连市坚持手把手帮助村合作社(hézuòshè)和企业(qǐyè)建立合作关系,每年举办“社企联盟对接(duìjiē)洽谈会”,签订合作意向书。村合作社(村办企业)负责人,主动到有关企业对接,邀请企业负责人到合作社(村办企业)实地考察(shídìkǎochá),根据企业需求明确合作社(村办企业)发展和生产方向。 “大连市在扎实抓好党群共(gòng)富责任区、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(hézuò)社、产业联合党委(dǎngwěi)的基础上,进一步延伸乡村产业链,动员137家企业与(yǔ)村合作社进行对接,形成合作互助利益共同体,推动村企抱团发展。‘党群共同致富’活动开展以来,围绕‘社企联盟(liánméng)’共举办交流研讨会、项目对接会21场次,研究确定合作意向179个项目,为村集体累计增收5300万元(wànyuán),带动村民(cūnmín)增收3亿元。”大连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王维兴说。 (辽宁日报记者(jìzhě) 曲宏)
“一店一策”提升零售业发展水平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